发布时间:2023-03-21浏览次数:806
热解读11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调研。此行的考察点之一是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着眼到沪工作人员租房“远、贵、难”痛点,重点向建筑施工及环卫、绿化、快递等行业一线职工定向供应“价格公道、服务到位”的租赁住房和床位,为城市一线工作者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多元化的配套服务。
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彰显着“城市温度”,也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探索与践行。
4年前,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杨浦区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那天,站在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滨江栈桥上,总书记感叹“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了如今的‘生活秀带’”,并语重心长地说:“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020年11月12日,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总书记再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说文解字》中说:“城,所以盛民也。”“人民性”正是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一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在城市里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早在1991年初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习近平就曾说:“群众的衣食住行、开门七件事,始终是我们关心的主要问题。”在浙江工作期间,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城市,习近平推动兴建了一大批集农民工居住、教育培训、管理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安心公寓”“建设者之家”等,使“工者有其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谈城市规划,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
提到城市管理与服务,总书记强调:“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关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总书记说:“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
着眼城市生态环境,总书记叮嘱:“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一字一句,体现了城市发展中“人民”这一核心。
近年来,上海持续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不断破解垃圾分类、白领早餐、老旧房屋改造、养老和助残服务等一系列民生难题,持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全国各地也在不断探索人民城市实践路径,让人民城市更有温度。
建设人民城市,只有让人民群众唱主角,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有不竭的力量源泉,才能持续欣欣向荣。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编 辑丨孟利铮 李珊珊
视 觉丨郝凤林
校 对丨李丹 孙洁 宋春燕 李英卓 闫田田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中新网广州12月5日电 (记者 蔡敏婕)“2023从都国际论坛”5日闭幕,论坛上发布《从都宣言》(2023),呼吁以多边主义应对全球挑战,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全球的事务要由大家商量着来办。
该论坛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澳中友协、广东省人民政府及世界领袖联盟共同主办。40多国前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外国驻华使节、专家学者等围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经济复苏与全球合作、全球性挑战与应对、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议题进行交流,达成广泛共识。
《从都宣言》(2023)认为,当今国际形势正在经历复杂深刻演变,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不确定性,同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依然不可阻挡。国际社会应当共同努力,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和挑战,共同开创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
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要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要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理念指引,构建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
全球经济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通货膨胀、战争和制裁以及全球供应链中断,影响了世界各地的经济,并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贫困和饥饿正在加剧。各国应承担集体责任、采取合作举措,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
与此同时,《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必须得到落实。气候变化是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威胁,各国应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立即采取果断的气候行动。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必须调动尽可能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
世界进入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时期。数字技术创新仍是全球战略重点,是实现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的先导性、关键性力量。论坛呼吁各国在激活传统领域合作潜力的同时,拓展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新领域合作活力,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营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数字发展环境,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解决全球性危机方面的积极作用。(完) 【编辑:唐炜妮】